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通讯员 商景 郭姗姗尚竞配资
今年9月是我国第48个“全国质量月”。在湖北,汽车产业营收规模破万亿的成绩单,是湖北“质”赢市场与未来的最好注脚。
在新能源汽车工厂里,一颗小小的螺丝、一块小小的芯片,都可能成为决定一辆车品质的关键。过去,一家整车厂可能要面对成千上百家供应商,各家质量参差不齐,就像一支临时拼凑的球队,各有各的打法,难以赢下硬仗。
那么,如何让这支“球队”脱胎换骨,打出世界级的配合?湖北的答案是:以产业链质量提升为引领,激活“链主”,来一场贯穿全链条的“质量革命”。
一场“体检”开出的“药方”
救了企业强了链
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合称“三电”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也是新能源车企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目前“三电”产业链还存在产业集群规模较低、产业链配套不理想、关键部件技术攻关压力大、行业人才紧缺等问题。
2024年,武汉新能源汽车“三电”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项目成为全国质量强链重点项目。
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早已不是单个车企的“单挑”,而是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团战”。
传统的质量提升尚竞配资,往往是“各扫门前雪”,市场监管部门找来行业专家,专注于走访汽车企业、组团解决类似检验检测难、出海认可成本高等单个质量技术难题。
这是因为以往车企和供应商的关系像是“甲方乙方”:我下单,你供货,质量达标就用,不达标就换。
但这种“甩手掌柜”模式,在新质生产力的竞争中行不通了。“卡脖子”问题往往不出在整车厂,而出在产业链上的某个薄弱环节。供应商疲于应付,水平原地踏步,整个产业链的质量“木桶”始终有那块最短的板。
“现在的质量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湖北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关键。湖北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不仅要培育出像岚图这样的“明星链主”,更要让“链主”扮演起新的角色。
市场监管部门和链主企业在产业链质量提升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伸手帮扶。
孔辉科技,最早就是被“帮扶”的对象之一。2021年,它有机会为岚图供应空气悬架系统,这是打破国外垄断的关键一步。但面对严苛标准,企业有些力不从心。
“链主”岚图没有一换了之,而是启动了其创新的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VQS),像资深教练一样,给孔辉做了一次全面“体检”:从研发流程、生产工艺到质量管理,精准找出“病灶”。
随后,岚图的质量工程师团队驻扎进去,开出“药方”,手把手帮助其建立体系、优化流程、提升品控。孔辉不仅成功量产交付,更在岚图的持续培育下,一路成长为国内空气悬架供应商翘楚。
“湖北舰队”崛起
带来超过10亿元的经济效益
目前,岚图已与超过300家湖北企业紧密合作,供应链近地化率高达50%。这意味着,在湖北,围绕一个“链主”,就能形成一个小型生态圈。
这个模式好在哪里?可以用一个“球队”理论来理解:过去,主机厂是“教练”,供应商是“球员”。教练只下达战术指令,球员踢得好不好,全凭自己天赋。
现在,“链主”是“队长”兼“核心球星”。它不仅要自己踢得好,还要串联全场,激活每一个队员的潜能,带领整个球队赢得比赛。
当“队长”发挥出色时,整支球队的攻防水平自然水涨船高。反映到数据上,就是岚图能通过质量提升项目,在4个月内,将供应商零部件的故障不良率从百万分之五千一(5100ppm)降至百万分之五百(500ppm),降幅超90%,直接拉动经济效益超10亿元。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代表的产业链质量提升对于湖北质量强省建设意义重大。它意味着,湖北的质量提升不再是“点”的突破,而是实现了“线”的联动和“面”的扩张。
如今,在湖北,这场由“链主”发起的“质量革命”正从汽车产业蔓延到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领域,一条条质量过硬、协同高效、安全可靠的产业链正成为湖北在全国乃至全球竞争中最硬的“底牌”。
“链”上质量之力,湖北“质”造竞争力明显增强。据介绍,湖北省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已从2020年的92.65%提升至2024年的94.33%,质量竞争力指数从84.41升至88.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湖北省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跻身全国前10名,中央质量督察考核首获“A级”,质量发展指标实现全面跃升。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工人王云在检查即将下线的新车尚竞配资。(图源湖北日报)
中股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